用戶體驗分析,用戶想要什么?
技術支持服務電話:15308000360 【7x24提供運維服務,解決各類系統(tǒng)/軟硬件疑難技術問題】
用戶想要什么而不是自己想要什么,在這點的認識上,前臺產品相比于后臺產品而言更難做到,很多產品剛開始的出發(fā)點都是很好的,做著做著就變成了產品經理自己一個人想出來的產品,而沒有真正去考慮用戶是怎么想的。前臺產品的需求較難收集,照抄別人的也大多只是看個表現(xiàn),真正的實質核心的東西是沒法抄的,比如搜索的算法,自動推薦功能的核心算法等,而真正有價值的卻是這些算法模型;后臺產品一般沒有地方可抄,更多的要靠產品經理的分析能力,但有很強的用戶需求支撐,雖然這些需求一般都需要轉換過才能實現(xiàn)。因此歸結來說,產品的最終形態(tài)都是要依據用戶真正的需求來,真正實現(xiàn)所做的產品就是用戶真正想要的。
不過我們一直討論的最多都是前臺產品,也就是普通大眾用戶能看的到的,后臺產品一般只有極小的一部分用戶才能看到使用到,因此往往都被忽略了。前臺產品靠用戶數(shù)量取勝,如果沒有實現(xiàn)用戶想要的功能,那肯定無法吸引到用戶。一般產品對用戶的吸引力及用戶更新的動力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:
產品所塑造的氛圍
朋友都有,我也要有。朋友都更新,我也要更新。持續(xù)不斷的關注與被關注…。用戶對功能的需求,一部分來自于自身,一部分來自于環(huán)境。產品可以塑造一種氛圍,去影響用戶的使用頻率,增加功能本身對于用戶的粘性。易用性和可用性比起來,可用性占更高的地位。一個功能即使設計的再簡潔再方便,假如用戶根本沒有需求,無異于白費力。品牌也很重要,拒絕不掉的誘惑,哪怕并不那么好用。品牌的建立源于對人心理追求的把握,不只是滿意,還要出其不意。
用戶心理模型
對用戶需求的把握,不能僅停留在數(shù)據上。往往數(shù)據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出用戶真的需求,對用戶分析來自于持續(xù)不斷的定性分析。時刻以同理心去分析產品的可用度,同時去找關鍵用戶訪談,從結果的差異中去尋找更深層次的需求。對用戶心理模型的認識,應該是長期但是需要不斷關注的。所謂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,真正能做到的比較少也比較難。馬斯洛的用戶需求五個層次轉換為用戶體驗的層次時,道理也一樣,越底層的需求被滿足,越容易獲得用戶的忠心。
一、普通用戶訪談
在引導用戶時盡量不要問“你希望他是怎樣的”或“你理想中的XX是什么樣”,因為用戶在軟件設計方面完全是外行,如果你問“您經常用它做什么”、“哪一步做起來最難”或“您希望對那些方面進行改進”,這樣用戶就能夠表達的比較充分了。
二、典型用戶訪談
確定用戶群體>>找到典型用戶>>告訴用戶我們要做什么,我們想要知道什么>>讓用戶自己畫出來他們想要的感覺(畫什么都行,怎么畫都行,不會畫畫也可以隨便畫)>>整理分析這些用戶的畫>>得到用戶的使用過程。
中國特色用戶(四兩撥千金的效果)
不要再試圖再讓“自私”的用戶“主動分享”,而是要讓用戶為了自己而“被動提交”――前者,是西方背景;后者,是中國特色。
用戶需求對產品的促進
認知用戶心理,更容易在產品定位和用戶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。在符合用戶習慣的角度下,有側重性的突出產品定位,獲得滿意度,可以創(chuàng)造更好的口碑。界面的設計,更注意引導性,考慮新手用戶的可操作性。整體產品的風格也會趨近于用戶所能接受的水平,也即搭建出產品與用戶之間的“夫妻相”。
產品定位和用戶
個人現(xiàn)在比較同意的一點是,產品設計成怎樣的,就會有怎樣的用戶。主動權在產品這邊,而不是在用戶那邊。當根據某一類用戶的需求設計出較為符合的產品時,當用戶與時俱進了,需求發(fā)生了改變,而產品卻并不會立馬跟著改變,就會造成很大的問題,還不如讓產品主動去建立自身的體系,去引導用戶來使用,本來也不是所有的用戶都是非常有主見的,很多用戶的使用習慣都是可以培養(yǎng)出來的。
只研究用戶?
用戶體驗的研究,不只要研究用戶,也要研究產品。對用戶的研究可以使你不致于偏離大眾,而對產品的研究可以保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。即使知道用戶要什么,卻不知道以怎樣的方式給予,也不是一個合格的UE人員。
只感覺說說是蠻容易的,做起來蠻難,要摒棄自己的思維定勢,像周鴻祎說的那樣,有時候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白癡,或者當成一個普通的用戶,站在這樣的角度上去思考產品的設計,或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